国家倡导海绵城市,实际落实到位不是面子工程

“逢雨必涝”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大“痼疾”,“海绵城市”则被看作是“一剂良方”。但今年夏季以来,不少城市又出现了严重的内涝现象,其中不乏“海绵城市”国家级试点城市。人们不禁质疑,为什么一场暴雨就把“海绵城市”打回原形?

的确,“海绵城市”建设动辄数百亿投资,工期长达数月,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种种不便,若在暴雨面前“一败涂地”,人们自然有疑惑、有不满。当“一劳永逸解决城市内涝问题”“不惧50年一遇的大暴雨”经不住暴雨检验被“打脸”,无疑也伤害了人们对“海绵城市”的信心。

国内外的经验表明,“海绵城市”建设贵在有恒。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目标,而是作为城市治理理念和发展方向,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始终。况且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”,经过相对粗暴的扩张之后,国内很多城市建设“海绵城市”的难度较大,想立竿见影、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。所以,城市一下雨就“看海”,板子不能打到“海绵城市”上,问题的症结仍在于建设是否到位,推进是否扎实,政策是否持续。

海绵城市图

总的来说,国内目前推进“海绵城市”建设存在“三重三轻”的问题:其一,重面子轻里子。“海绵城市”意在形成一个全方位、立体的城市生态系统。但在实践中,有的城市带有浓厚的“示范区”思维,往往重点打造一条道路、一个街区,结果成了景观工程,一场大雨就露馅;有的城市把政绩摆在地上,屋顶花园、雨水花园、下凹绿地等绿色设施应有尽有,但埋在地下的排水管网、泵站、调蓄池等灰色设施应付了事……没有系统性、整体性的规划引领,“海绵城市”建设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。

其二,重建设轻管理。“海绵城市”建设效果能否持续,很大程度取决于后续的管理维护。例如,河道及调蓄池的保洁清淤,地下设施的定期清理和检查等。有些城市的植草沟、调蓄池、种植屋面建好之后,没有继续投入专业的管理和维护,渐渐丧失了原有的作用,最后既无法展现“海绵城市”的功效。

雨水收集系统

其三,重投资轻运营。“海绵城市”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,虽然国家鼓励采用PPP模式来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,但苦于“海绵城市”建设项目可经营性差的现实,政策的持续性令人堪忧。在实际运作中,绿地、广场、道路改造等项目都不能直接产生运营收入,企业对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的预期收益不乐观,参与度不高。所以,政府在为“海绵城市”建设提供持续的财政支持之余,还要制定清晰的回报机制,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性。

海绵城市”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必然方向,在推进过程中难免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。但必须明白,在大自然灾害面前,人类的任何侥幸与虚浮都是靠不住的。只有老老实实从现状出发,不妄言,不作假,不气馁,真正把好事干好,我们的城市才不会轻易为大雨所“倾倒”。

本文由逸通官网发布www.shstyy.com/spongycity

相关新闻

X

截屏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180-1713-5639
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
  打开微信

微信号已复制,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!